






4月30日,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揭晓。其中,山东王传英、李宽、赵亚杰和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他们是强国建设的先锋、是披荆斩棘的勇士、是多彩人生的主角。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他们肩负时代重任,心怀大爱无私奉献,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挥洒汗水,绽放无尽光芒。
“科学研究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持久战,唯有以世界科技前沿为靶心,持续突破创新,才能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王传英说。
王传英,男,汉族,中共党员,1988年5月出生,2016年6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一步一个脚印,王传英从工厂车间的实习生,逐步成长为压力机及自动化公司的设计骨干,循序渐进掌握了压力机及自动化设备的关键核心技术。
面对国外技术垄断、生产线稳定运行等重大挑战,王传英没有退缩,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王传英曾表示,研发的初始阶段是最痛苦的,因为对问题毫无头绪,只能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现场调研,来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为了提升传动系统疲劳寿命,王传英带领团队调研了上百条生产线,用了3年的时间来验证传动系统设计问题,又用了4年的时间跟踪传动系统的应用情况。7年的时间里,王传英一步一步攻克技术难题,终于在2023年完成了传动系统疲劳寿命的研究课题。
王传英在技术方面的努力与坚持,支撑了大型冲压生产线的高效稳定运行,达到了行业最高水平,推动中国技术走向世界。
面向国家需求,王传英脚踏实地,勇于创新,聚焦推动工业母机发展,带领团队攻克40余项关键性技术难题,研发10余个国内首台(套)产品,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向地球深部进军!扎根一线十多年,这位“90后”铁人用不懈的奋斗,完成了国内第一个陆域可燃冰勘探孔和第一个试采孔施工任务,参与探获大型、特大型金矿3座,特大型铅锌矿1座,潜在经济价值上千亿元。
李宽,男,汉族,199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探矿工程处副主任。他曾获中国技能大赛钻探竞赛第一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地质勘查行业钻探优秀人才、齐鲁最美青年、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青年地质科技奖、山东省地质系统最美地质职工等荣誉。
2014年,李宽大学毕业,如愿进入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铁人般的生活也成为常态。驻地矿区两点一线,挖泥浆坑、拧卸钻杆、装配钻具、整理岩心……李宽曾坦言,一度萌生离开的念头。但是,最终他还是留了下来,是因为“争气”的初心。
“钻孔在哪儿,帐篷就搬到哪儿”,这是李宽主动向领导申请,跟随6212机台前往条件艰苦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进行钻探施工时说的话。施工工地位于草原腹地,地域十分偏僻,枯黄的草原和遮天蔽日的狂沙让当时踌躇满志的李宽有些丧失信心,但他没有退缩。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李宽从机台的一名钻工干起,从最基本的业务学起。遇到脏活、累活总是抢到前面,向自己从小的偶像铁人王进喜学习。
常年扎根野外一线,李宽用脚步丈量了贵州、黑龙江、内蒙古、甘肃等十多个省份,他穿过戈壁沙漠、茫茫草原,也曾走在深山老林、雪域高原。在青海木里地区,李宽和团队完成了国内第一个陆域可燃冰勘探孔和第一个试采孔的施工任务;在塔吉克斯坦,他们完成了135个钻孔施工任务,探明金资源量25.52吨。
李宽还研制了超深孔绳索取心钻具,创造绳索取心亚洲最深使用纪录;主持研发的干热岩定向钻井关键技术与装备,经院士专家评审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成熟的干热岩钻探技术体系,机械钻速提高120%以上,钻井周期缩短35%,钻井成本降低30%,创造两项国内纪录,有力支撑青海共和干热岩试采发电,并在地质找矿、高温地热、深部油气等领域转化应用。
博士毕业后,她没有选择繁华都市,而是和鸟儿一样迁徙安家至黄河口,一头扎进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赵亚杰,女,198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监测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监测、智慧化保护管理工作。十多年来,她守护着374种鸟类栖息的核心区域,为推动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作出自己的贡献。
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学的赵亚杰,通过“百名博士进东营”引才政策入职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从事生物多样性监测、智慧化保护管理工作,连续动态监测关键物种变化,用科研数据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为了保护大河之洲,赵亚杰和同事用双脚丈量多样的湿地,把生态监测写入一年四季。
春天,他们穿着齐胸高、密不透风的连体橡胶裤,背着十几斤重的望远镜、三脚架、照相机等设备,趟潮沟、走样线,奋力守护80多种18万只北迁水鸟栖息的核心区域。
夏天,她蹚过沼泽,开展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嘴鸥等监测和环志工作,观测记录黑嘴鸥繁殖情况,为黑嘴鸥佩戴卫星跟踪器,实时掌握野生鸟类繁殖和迁徙动态。
秋天,她需要到鸟类集中分布区域检测鸟类禽流感状况,为候鸟安全保驾护航。
冬天,为开展越冬丹顶鹤等鸟类调查工作,她要掌握鸟类种群数量、栖息地分布等信息。
十年的躬耕不辍让赵亚杰对这片湿地的感情更加深厚。她坚持用生态的方式修复生态,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新探索出了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赵亚杰始终践行着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山东创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获评“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积累了基础数据,作出了突出贡献。
成功保障15次海上发射、89颗卫星入轨……东方航天港续写着海上发射的“飞天传奇”。
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团队共有75人,35周岁以下青年60人,占比为80%。
2019年,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海阳港作为发射母港,以“一箭七星”的方式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自此,海阳成为我国第五处火箭发射地。
海阳东方航天港是我国最“年轻”的卫星发射基地,也是我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近年来,东方航天港以海上发射为牵引,搭建国内首个“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产业体系,实现智能遥感星座“双星闪耀”,4型运载火箭“蹈海穿云”,“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全域机动等多项突破,初步培育起国内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配套集成、卫星应用、航天文旅”于一体的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
东方航天港也正加快打造商业航天海上发射“策源地”,争取2030年前实现每年百次发射、量产百发火箭、天上百颗卫星,营收超过百亿。